日期 :
【編者按】“走遍千山萬水,想盡千方百計,說盡千言萬語,吃盡千辛萬苦。”“四千精神”體現了改革開放之初浙江人敢于改革、善于拼搏、不畏艱險的品質,傳承了八千年跨湖橋文化中“勇立潮頭”的基因,成就了蕭山企業家的底色。
在此,我們推出“四千精神”系列專訪,深入解讀蕭山企業家奮斗歷程,聆聽他們的創業故事,從中汲取前行力量。
朱重慶:航民共富路
三層樓高的別墅群、熱鬧繁華的商業街、整潔漂亮的工業園……走近錢塘江南岸的航民村,只見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。
在這個面積只有2平方公里、戶籍人口1200多人的村莊,不包括個人家庭財產在內,全村人均占有凈資產超過75萬美元。然而,上世紀70年代末,這里卻是一個人均不到半畝田、土坯房遍地、連基本溫飽都成問題的貧困村,人均年收入僅148元。
是什么促就了航民村的“硬核”蝶變,故事得從1979年說起
“那一年,航民大隊黨支部開會學習貫徹蕭山縣委《關于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的意見》,提出有條件的公社大隊可以興辦社隊企業。在蕭紹地區,‘三缸’(酒缸、醬缸、染缸)是賺錢的營生。經過多方考察和激烈討論,大隊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——籌建漂染廠。”浙江航民實業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朱重慶介紹說,靠村里東拼西湊的6萬元錢,外加6萬元借款,村里第一家集體企業——蕭山航民漂染廠應運而生。
早期創業之路就是逢山開路、遇水搭橋。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,朱重慶一行將走遍千山萬水、說盡千言萬語、想盡千方百計、吃盡千辛萬苦的“四千精神”體現得淋漓盡致。他們去上海聘請師傅,住一晚5毛錢的“四海浴室”,卻在燕云樓花44元請人吃飯;辦印染廠需要大煉筒,新做得上萬元,他們多番走訪,開了一封又一封介紹信,方才以廢品的價格“曲線迂回”買到一臺二手設備;在浦東的高橋化工廠,他們不顧酷暑寒冬,赤手空拳翻揀,從一大堆廢舊物品中,扒拉著與漂染廠有關的設備和材料…… 談及當初挑起“廠長”這個擔子時的心情,朱重慶說:“當時肩上背負著全村的所有家當,責任重大,我腦海里就一個想法,一定要讓航民人有飯吃、有工做,過上好日子!”
事實證明,他做到了。1979年12月5日,蕭山航民漂染廠正式成立并投產;開辦工廠的第二年,漂染廠產值達到38萬元,利潤達到14萬元;1982年,漂染廠創利100.11萬元,航民成為了當時蕭山縣第一個利潤超百萬大隊;1990年,航民村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10476萬元,一躍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億元村;1998年,航民聯合萬向集團、杭鋼集團等6家企業,共同成立由航民集團控股的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;2004年8月,航民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,成為了浙江省第一家村集體控股的上市企業。
四十多年來,航民緊緊圍繞本村實際情況,堅持立足主業、做強實業,前后延伸、配套發展,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行。目前,航民集團共擁有全資、控股和參股企業32家,總資產112億元,形成了以印染、黃金飾品為“主引擎”,橫跨現代農業、紡織、熱電、賓館、房地產、海運等一二三產多門類發展的經濟體系。其中,航民印染業位列全國印染企業前十,年加工印染布匹10億余米,可繞赤道25圈;黃金飾品加工在全國位居前三,年加工量80余噸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,小染缸里飛出了金鳳凰。隨著村辦企業不斷發展,集體經濟日益壯大,金鳳凰振翅高飛,帶著航民奔向共同富裕。
“辦廠第二年,掙回本金后還剩2萬元盈余,我們首先就想到了分紅,分給4個生產隊各5000元。我們辦企業的目的,就是要帶領大家共同富裕。”朱重慶回憶道,為進一步激發村民職工的活力和積極性,航民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。1999年,在村集體控股的前提下,將剩余股權量化到村民、職工、經營管理骨干,其中村齡股占40%,工齡股占40%,貢獻股占20%,每年按股分紅,構建起發展集體經濟的利益共同體。
“全村沒有暴發戶,家家都是富裕戶。”在航民,共同富裕不像天上的月亮,“天天看得見,就是摸不著”,而是像溫暖的陽光,照暖每家每戶。村民靠勞動收入和股權分紅,都住上了庭院式樓房和別墅,人均居住面積超過100平方米,家庭轎車擁有率95%以上。這里金融服務、通信網絡、文教衛體和現代服務設施一應俱全;從幼兒園到大學實行免費教育,上大學還享受獎學金和生活補貼;村民每人每年發放福利費3000元,老齡村民每人每年加發 3000元;大米及菜油免費供應,節日期間,肉、禽、魚免費發放……村民們過上了經濟殷實、生活富裕、精神富有、健康和諧的幸福生活。
新時代,新發展。如何讓金鳳凰飛得更高更遠?朱重慶信心滿懷。未來,航民將牢固樹立“產業興村,實業富民”理念,持續加大原有產業的新產品開發力度,提高產品檔次與附加值;積極順應數字化改革潮流,努力開拓新興產業,發展總部經濟,開展金融投資;主動搶抓杭州臨空經濟示范區的難得機遇,尋找航民與民航的緊密結合和投資合作機會;充分體現人才價值,鼓勵人才創新創造,將項目引進和人才引進相結合,依靠人才引進項目,依靠人才興企強村,全方位助力航民發展再上新臺階。
選自(《蕭山八千年》)